博客來e-coupon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博客來e-coupon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評價



網友滿意度:



看書是一個最快增加"經驗"和"想法"的方式

你想過的、不曾想過的,

都有各式各樣的人把不一樣的體驗分享給大家

這也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讀書的原因~

但是讀書真的不能挑食,偶爾各式各樣的書

都要稍微看一下,才不會說在些關鍵時刻

缺了判斷的依據或概念>_<

像是這次看了覺得很有收穫的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就會是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書~

不知道就偏好而言看官喜不喜歡呢?

畢竟也要有愛才能把書看下去嘛!XD

另外附上我常用的折價券網站~

加入@Line粉絲團就能夠輕鬆拿~

推給大家試試看囉;)



小鴨 博客來e-coupon傳送門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本週熱銷商品:





基地帝國:美軍海外基地如何影響自身與世界







2030肢解中國: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中國的危機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被凱文.凱利譽為科技界的佛洛伊德

    TED演說突破三百萬點閱率,

    科技社會學權威雪莉.特克繼《電腦革命》、《虛擬化身》後,

    帶來「科技與人」三部曲的最終章!



    你上一次接到家人朋友的電話是何時?

    覺得朋友在臉書上與實際上的個性不一樣嗎?

    網路帳號與發文是否不願意讓親朋好友知道?



    我們天天透過各種方式聯絡感情,真正在一起時卻各自滑著手機相對無語。

    科技給了我們從來沒有過的人際網絡,卻讓每個人更焦慮、更孤單。



    這是因為資訊技術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利的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弱化。在幾乎每個家庭都有line群組、許多人會在臉書談公事的時代,人們每天傳簡訊、上社群網站、以打字的方式說了比以前更多的事情,但當需要講通電話、甚至面對面交談時,卻好像失去了相處的勇氣。



    研究心理學三十年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將網路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十五年中的新變化、新發展進行新的詮釋,當科技能以機器人建立親密關係,又透過網路讓朋友圈一下子拉近時,人們彷彿同時成為了社交達人與孤獨患者。要如何享受資訊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能擺脫資訊剝奪的親密感?相信能在閱讀本書後,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名人推薦



      台大社會系教授 林鶴玲、政治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黃厚銘 專文推薦

      輔大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 曹家榮 導讀

      人渣文本 周偉航、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翟本瑞、強力推薦



      名人推薦語



      「針對我們如何使用物質科技來改變非物質『自我』之事,沒有人比雪莉.特克更會處理的了。她是我們科技界的佛洛依德,早在我們能夠看見之前,便闡明了我們內心的轉變。這本令人心滿意足的著作是通往我們未來自我的深刻旅程。」──凱文.凱利(Kevin Kelly),《技術想要什麼》(What Technology Wants)作者



      「出自洞悉電腦如何影響人類的美國頂尖專家之手,《在一起孤獨》是部擲地有聲、鞭辟入裡、激動人心又常令人不安的剖析。她揭露『湖濱散記2.0』的祕密,告訴我們,我們值得比照護機器人更好的待遇。拿起這本書,關掉你的智慧型手機,吸收雪莉.特克強有力的信息吧。」──羅莎貝絲.肯特(Rosabeth Moss Kanter),《演變!》(Evolve!)、《信心》(Confidence)和《超級公司》(SuperCorp)作者



      「對於人類與電腦之間的關係,雪莉.特克觀察得比任何學者全面,也思考得比任何學者深入透徹。如果你希望了解我們與科技瞬息萬變的關係,她的書非讀不可。」──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哈佛教育研究所認知與教育學教授



      「雪莉.特克是數位文化的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給家長和老師:如果你想要在你的孩子航行於今日科技世界的情感暗流時理解(及支持)他們,這本書非讀不可。每一個章節都充滿卓越的洞見和優美的文句。」──米切爾.瑞斯尼克(Mitchel Resnick),麻省理工大學暨媒體實驗室學習研究教授



      「根據一項具強烈企圖心的研究計畫,輔以清晰、迷人的寫作風格,這本書同時深深打動學者和一般讀者,將是社交媒體影響力研究的里程碑。」──吉兒.康威(Jill Conway),史密斯學院榮譽院長,《庫倫來時路》(The Road from Coorain)



      「《在一起孤獨》深入淺出、大膽又溫和、令人畏懼卻也令人安心地敘述人類是如何在一片愈來愈多媒介的風景中找到彼此。如果網路和人類可以有伴侶治療師,那一定是雪莉.特克。」──道格拉斯.洛西科夫(Douglas Rushkoff),《程式還是被程式化》(Program or Be Programmed)作者



      「在這本文筆優美、發人深省又引人憂慮的著作中,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兼臨床心理學家,或許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研究科技對社會及心理影響的專家特克主張,使用網路所擁有隔離和摧毀關係的力量,不亞於使我們聚在一起的力量。」──《金融時報》



      「特克帶給這個全新主題的是長達十多年的青少年與大學生專訪,她在其間探究,我們美好的新裝置,對於看似用來最得心應手的世代有何心理效應。」──《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一位耕耘領域數十年的心理學家徹底檢視機械裝置如何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澄澈清楚、文字優美的分析。」──《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四顆星評論



      「至關重要......令人崇拜地凸顯個人經驗......特克的著作將引發有益的辯論......」──《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特克有先見之明的著作提出有力的論據:這種本意在便利通訊、促進交流的東西,已將人們進一步推向他們的機器,而離彼此愈來愈遠。」──《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特克慷慨激昂地描述她眼中由新科技帶來、迅速逼近的社會孤立......《在一起孤獨》就我們對社交媒體和社交機器人照單全收的現象,提出必要的反擊。」──《心理學評論資料庫》(PsycCritiques)



      「特克太聰明也太勤勉,不會僅把科技看成社會或心理疾患的成因:這本書不是那種斥責年輕人不在乎隱私的膚淺抱怨,也不是講網路成癮的駭人故事。」──《ZDNet UK》



      「特克所傳遞『再不拔插頭就來不及了』的信息赤裸裸得足以讓你趕快找一條通訊電纜,打電話給你愛的人。」──《拉斯維加斯商業週報》(Las Vegas Business Press)



      「對於人類與電腦的關係,沒有人(比特克)思考得更深入、研究得更透徹。她的著作《在一起孤獨》是令人心滿意足的必讀之作。」──《舍布魯克紀錄》(Sherbrooke Record)



      「關於人類史上屬於數位和機器人的這一刻,一部引人入勝、見解深刻又令人不安『親密民族誌。』」──《自然史雜誌》(Natural History Magazine)



      「我們究竟運用以科技為媒介的社交軟體代替我們對自己做了多少事,沒有人說得這麼慷慨激昂而睿智......秉持敏銳的智慧和幽默感,特克全面勘察了社群數位轉型的最前線。」──萊夫.葛羅斯曼(Lev Grossman),《時代》(Time)



      「敘述生動鮮明,甚至令人不寒而慄,而我們正朝那個方向邁進......引人入勝的研究。」──《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文筆優美,發人深省又引人憂慮的一本書。」──《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令人神魂顛倒地描繪我們與科技不斷變遷的關係。」──Newsweek.com



      「鞭辟入裡,發人深省......深省她正確地堅持我們該教養出哪一種人類,培育哪一種對話。」──《雙週刊》(Fortnightly Weekly)



      「《在一起孤獨》非常有效地綜述了我們在數位時代面臨的問題。」──《水牛城新聞報》(Buffalo News)



      「特克是細心敏銳的採訪者和文字洗鍊的作家。」──Slate.com



      「敏銳細膩、饒富趣味。」──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或許是研究小機械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全球泰斗,特克卓然出眾──在擾亂人心方面也卓然出眾。」──英國《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令人心慌意亂又大為折服。極具說服力。」──《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



      「特克是才華洋溢、想像力豐富的作家......以吸引人的風格推廣生趣盎然的論據。」──《美國展望》(American Prospect)



      「啟迪人心。」──加拿大《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



      「(特克)訪問了在線上長大的青少年及年輕人,專訪令人著迷,她的結論更發人深省。」──《俄勒岡人報》(Oregonian)



      「非讀不可。」──《奧爾巴尼聯合時報》(Albany Times Union)



      「特克聚焦於來自電腦小機件前線的個人故事,除了使她的議論引人入勝,也讓她傳遞給人類的訊息──別再自願成為科技的奴隸,不做它的導師──鏗鏘有力。」──Booklist



      「強力推薦。」──《Choice》黑曜石貔貅手鍊戴法雜誌



      「《在一起孤獨》對於新科技造就的種種用途,提供了豐富的資訊。」──《未來學家》(Futurist)



      「《在一起孤獨》浮現的畫面不怎麼令人欣慰,但那極具說服力,也有助於解釋許多我們認為在當今社會相當普遍的行為,尤其是年輕人間。」──《猶太闡述者報》(Jewish Exponent)



      「值得探討。」──歷史新聞網(History News Network)



      「雪莉.特克已脫穎而出,成為人與科技關係主觀面的敏銳觀察家......特克精湛地提出並處理科技背後的重要問題......特克是饒富魅力的作家,她的故事有趣、平易近人,又發人深省。」──《科技、神學與宗教期刊》(Journal of Technology, Theology, and Religion)



      「一部研究縝密、思考周詳的著作。」──《猶太新聞》(Deseret News)



      「特克數十載的教學技術和生活經驗,為她傑出的調查增添權威!」──《Bookwatch》





















    • 作者介紹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



      現居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MIT)科技社會研究教授,MIT科技和自我創新計畫(Initiative on Technology and Self)創辦人兼主任,也是有執照的臨床心理學家。投身科技心理研究超過三十年,被凱文.凱利譽為科技界的佛洛伊德,著有《電腦革命:人工智慧所引發的人文省思》(The Second Self)、《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Life on the Screen)(皆為遠流出版),以上兩書與《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構成三部曲。她曾獲《女性》雜誌票選為年度女性,《君子》雜誌評選為改變國家「40歲以下的40人」之一,《紐約時報》、《科學美國人》和《連線》等都曾報導過她和她的研究成果,並獲邀CNN、CBS、NBC、ABC、BBC等眾多媒體嘉賓。







    • 譯者介紹





      洪世民



      六年級生,台大外文學系畢,曾任職棒球團翻譯、主編雙語教學雜誌,目前為專職譯者兼家庭主夫,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觀察的力量》、《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如何獨處》、《城市的倒影--發現曼谷》等。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目錄導覽說明





    • 推薦序:從數位歡宴到異化牢籠林鶴玲

      推薦序:連結及其不滿,特克未雨綢繆式的第三部曲黃厚銘

      導讀:要如何「在一起」?我們這個時代人的矛盾處境曹家榮




      作者的話:轉捩點

      序言:一起獨處




      第一部機器人時代:孤獨感,新的親密關係

      一、最鄰近之物

      二、夠像有生命

      三、真正的伴

      四、著迷

      五、共犯

      六、愛的徒勞

      七、交流



      第二部網路世代:親密感,新的孤獨方式

      八、永不斷線

      九、被束縛著長大

      十、不必打電話

      十一、簡化與背叛

      十二、真正的告解

      十三、焦慮

      十四、年輕人的懷舊



      結論:必要的對話

      後記:信件




















    導讀



    要如何「在一起」?我們這個時代人的矛盾處境輔大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 曹家榮



    橫跨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探問



    那一年,《虛擬化身》(Life on the Screen)中譯本出版時,我們透過撥接連上台大椰林、批踢踢、不良牛、小魚的紫色花園。現在,我正寫著《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的導讀。批踢踢還在,但其他BBS站台與撥接上網已成了歷史傳說。在各種行動裝置的推波助瀾下,如今以社群媒體為核心的「螢幕生活」不再只是另一個生活,它就是我們的生活。



    我在2000年初透過《虛擬化身》與雪莉.特克相遇,並開啟了我的資訊社會研究之旅。不過特克關於資訊社會、人與科技物關係的探問開始得更早。從1984年的《電腦革命》(The Second Self)到2011年的《在一起孤獨》,這是一場橫跨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研究。特克跟隨著當代數位科技發展的腳步,從個人電腦、網際網路到今天行動裝置與社群媒體普及、人工智慧登場,她為數位時代每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剖析了我們自身、我們的群我關係的相應轉變。



    因此,《在一起孤獨》這本書的重要性就在於,這是一本由二、三十年來長期關注資訊社會、人與科技問題的重要學者,在這個社群媒體幾乎等同於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就將取代人類的時代,再一次地提出了關於我們自身處境轉變的精闢觀察與分析。在我寫下這篇導讀時,川普贏得了美國總統大選,有人怪罪臉書放任假新聞的傳散,並再次撻伐社群媒體的同溫層效應。同時,Google的人工智慧AlphaGo不久前擊敗了韓國棋王後,聽說又要跟著挑戰中國棋王。更不用說,關於人工智慧將使人失業的新聞早已甚囂塵上。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處境。相較於《虛擬化身》的1990年代,今天我們面對的不單純是網際網路帶來的虛擬與真實界線問題。在《在一起孤獨》一書中,特克進一步帶我們看到可以隨身攜帶的行動裝置(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如何使人與人的關係變得更複雜,也帶我們看到人工智慧機器人將如何進入我們的生活。乍看之下讀者也許會覺得,人際關係的連結與人工智慧的發展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特克卻很巧妙地透過其英文書名的副標說明了兩者的共通點:「為何我們對科技的期望日漸增高,卻對彼此的期待日漸降低?」換言之,不管是我們越來越喜歡透過社群媒體互動,還是殷切盼望著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到來,背後反應的其實都是我們對彼此之間日益明顯的那份矛盾情感:我想要與你/妳在一起,卻也不想與你/妳在一起。



    我們這個時代的處境與病徵



    《在一起孤獨》這本書的意義可以放在兩個脈絡裡加以理解。一方面,在學術上,特克在本書探討行動裝置所帶來更加複雜的人際連結樣態時,實際上呼應了約莫是2002年以後傳播與媒介研究的主要觀點。另一方面,在一個更廣的社會文化脈絡上,我們可以說《在一起孤獨》這本書談的正是我們這個時代鬱積已久的病徵。



    永不斷線、持續分心



    James Katz與Mark Aakhus在2002年編著了一本後來被認為是行動通訊研究的重要論文選集。這本書的主標題是:永恆聯繫(perpetual contact),它一語道出了行動裝置普及帶來的影響,也成了其後十數年間影響許多研究的重要理論概念。簡言之,「永恆聯繫」指的是:由於行動裝置隨身攜帶、即時連結的科技特性,人們如今實實在在地進入了一種「不斷線」的狀態。過去,我曾將桌上電腦的網路漫遊者稱為「脫殼之人」,也就是一種擺脫固著於當下的肉身、躍入「螢幕生活」中的抽離樣貌。這種看似無遠弗屆的連結,實則需要以固著的肉身為代價。因而,一但身體移動、離開那閃爍的螢幕,連結也就跟著中斷。但行動裝置內蘊的永恆聯繫卻是全然不同。幾乎不再需要電源線、網路線的手機、平板電腦,讓我們如今無需「脫殼」躍入螢幕。我們把螢幕生活就這樣放在口袋裡帶著走。



    特克在《在一起孤獨》書中所探討的人際連結樣態,其核心正是這種「永恆聯繫」。她更進一步指出這種「永不斷線」帶來了新的自我狀態,一種拴上連結的自我(a tethered self)。此狀態呈現出今天我們自身相當熟悉的一些問題。例如,拴上連結的自我意味的是,時時刻刻都有那麼一條連結,會將你我抽離當下環境。我們應該都很熟悉這樣的情境:隨著手機鈴響,自己就這樣被前一秒正在聊天的朋友「暫停」。又或者,你大概也被迫參與過公車鄰座乘客與其另一半吵架的過程。換言之,拴上連結的自我狀態,也就是一種需時時刻刻面對並處理「雙面舞台」的處境(物理在場與虛擬線上)。但就如特克不禁質疑:「如果身體在場的人心在別處,地方還算是地方嗎?」其他關注相同現象的學者也曾批判地指出,這可說是一種公共空間私有化的失控發展。也就是說,透過行動裝置進行連結的個人,就好像在與他人共同在場的空間中,私自地築起了一道圍籬。



    拴上連結的自我狀態不僅凸顯出今天我們面臨的公/私界線模糊問題,特克還點出了另一個更重要的現象:持續分心的世界的到來。關於「注意力」在這個數位時代成為稀缺資源這件事,讀者們應該都很熟悉了。如果用我在上文提到的「雙面舞台」概念做進一步說明,持續分心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我們需要同時間處理好幾個舞台演出的狀態。每一個舞台發生的事情都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都要求我們的關注與回應。在受限於一具身體的物理條件下,我們只有兩種行動可能:選擇專注於某一個舞台,或者選擇快速地在不同舞台間切換──也就是持續分心。



    在數位時代前,專注也許被視為是一種好的習慣、能力,但今天我們越來越常看到許多人反而在談論「分心」作為一種技能的好處。例如,紐約時報知名記者尼克.比爾頓在《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中,就認為今天已是「多工族世代」。著有《虛擬社區》、《聰明行動族》等重要著作的網路研究者霍華德.瑞格德,也在其前幾年出版的新書《聰明網路使用手冊》中,談論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如何是重要的數位技能。



    然而,對於特克來說,持續分心現象背後的意義卻不只是如此。除了談到在這樣的世界中,我們已逐漸跟不上科技為我們設定的生活步調外,更深層的是,她看到了人自身在這樣過程中所經歷的化約。特克指出:「連線的生活鼓勵我們用類似處理物品的方式,迅捷有效地對待我們在線上遇到的人」。至於線下的人呢?則都變成是「可暫停的」(pauseable),面對面的互動不斷地被來電與簡訊打斷。



    雖然特克沒有進一步討論,但這種將他人視為物品、可暫停的狀態,直接地讓人聯想到半個世紀以前,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對於現代科技的批判。海德格認為,現代科技的作用是將自然萬物原有的豐厚意義化約為僅供人使用的資源。同時他也警告,雖然看起來人在其中好像是主宰、支配者,但實際上人也將變成同樣化約的存在。過去我們在批判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將人降格為人力資源時,其實就呼應著海德格的預言。如今,特克的觀察顯示出,不僅在生產勞動體系,在日常的互動生活中,人也被化約為某種近似物的狀態,可供彼此瀏覽、暫停與即時取用。



    由此看來,不同於比爾頓與瑞格德,特克是以較為批判的角度看待持續分心世界的到來。對她來說,持續分心的狀態也許沒有那麼美好,相反地,它從根本上危及了人與人的關係。我們甚至可以說,《在一起孤獨》全書所透露出的確實是相對悲觀的論調。特克自己在本書最開端處也是如此自陳。不過,我們稍後再回來討論這個問題,先讓我繼續說明第二個脈絡。



    自由與安全的矛盾情感



    閱讀《在一起孤獨》的第二個脈絡是,我們可以在特克厚實的敘事中看到這個時代鬱積已久的病徵。



    特克的每一位訪談者說的,好像都是我們自身的故事。明明就坐在附近的同事,卻總是用簡訊傳話。多數的時候,我們選擇用即時訊息取代打電話。用十七歲的伊蓮的話說:「好多人都對電話深惡痛絕」──就算不是如此誇張,電話如今也成了完全陌生或極為親密關係的限定物。但同時,我們卻再也離不開手機、網路。「永不斷線」不僅是一種客觀狀態,更是如今人們感到安心的保證。



    這是一種矛盾的人際關係樣態。我們看起來好像不想與他人靠得太近,因此盡量避免使用過於「親密」的媒介(也就是打電話)來聯繫彼此。但我們又看起來不想獨處,無論何時何地都得盯著手機螢幕上的朋友們。於是,簡訊、即時通訊這類因其文字介面而讓人們得以「保持距離」地在一起的媒介大行其道。這不僅是因為簡訊、即時訊息讓人可以更輕鬆地整飭自身的形象,更是因為它們似乎可以用來緩解這個時代人對於親密關係既愛且恨的正負情愫。



    用英國社會學家包曼(Zygmunt Bauman)的話來說,這種矛盾情愫可以說是「解放」的代價。這裡所謂的「解放」,指的是進入現代社會後,人們從傳統諸多僵固的限制掙脫的過程。除了傳統的規範、權威開始瓦解外,一個很重要的轉變是人際關係紐帶的鬆動。人與人的關係不再如過去那般固定、沉重,不僅在對象上我們有更多自由的選擇,各種運輸、通訊科技的普及,也讓過去限定人際關係的僵固時空框架軟化。用包曼的譬喻來說,我們的親密關係「液態化」了。

















    ◎奧黛莉:螢幕上的生活



    我們碰過十六歲的奧黛莉:說她的臉書簡介是「我的分身」的羅斯福高三生。她正是伊蓮那些生性害羞、喜歡簡訊勝過說話的朋友之一。她手機不離身,有時甚至一面在電腦螢幕上即時通訊,一面用手機傳簡訊。奧黛莉在家裡覺得孤單,她的哥哥就讀醫學院、弟弟才兩歲。她雙親離異,一半時間跟父親住、一半跟母親住。兩家相距車程四十五分鐘,這意味奧黛莉有很多時間在路上。「在路上,」她說:「這就是我每天的生活。」她把手機視為黏合她的生活的膠水。她母親會打電話給她要她傳話給她爸,父親也依樣畫葫蘆。奧黛莉說:「他們打電話給我說:『告訴你媽這樣這樣……讓你爸知道那樣那樣。』我用手機把一切拼湊起來。」奧黛莉這麼總結她的情況:「爸媽把我和我的電話當成即時通用,我是他們的即時訊息服務。」



    就像其他許多告訴我類似境遇的孩子,奧黛莉抱怨母親在她放學或運動練習結束來接她時,心都不在她身上。在這些時候,奧黛莉說她的母親通常專注於她的手機,不是打簡訊就是跟朋友講話。奧黛莉描述了那個場景:她精疲力竭地從體育館走出來,帶著沉重的用品。她的母親坐在她破爛的休旅車上,埋頭講她的電話,直到奧黛莉開車門才把頭抬起來。有時候母親會跟她視線接觸,但一開車上路,焦點又回到電話上了。奧黛莉說:「那介入了我們之間,但我無計可施,她不會放棄它的。就算我已經四天沒跟她講話,我還是得坐在車子裡,默默等她講完電話。」



    奧黛莉對母親存有幻想:滿心期盼、苦苦等待她沒有手機的那一天。但奧黛莉認命、放棄了,也覺得必須緩和對母親的批判,因為她自己跟朋友在一起時也有傳簡訊的習慣。



    為了避免打電話,奧黛莉無所不用其極:「講電話很尷尬,我不知道意義何在。有太多時候只是重複一樣的話和分享感覺,至於簡訊……我可以在我想回的時候回。我可以回應,也可以忽略,所以真的視心情而定。我沒有什麼事非做不可,不必承諾什麼……我可以掌控對話,也更能掌控我要說的話。」









    編/譯者:洪世民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400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雪莉.特克

      追蹤







    • 譯者:洪世民








    •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社追蹤

      功能說明





    • 出版日:2017/1/17








    • ISBN:9789571368610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 館主推薦:★★★☆☆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arrow
arrow

    williaa33s2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